中新网上海新闻12月30日电(许婧)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打造“外语思政”案例教学特色品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球媒体高度关注。解读报告涵义,捕捉全新表述,细数高频词汇,外语学院师生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国际社会对二十大报告的阐释,看到“中国眼中的世界”以及“世界眼中的中国”,深入感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意识和责任担当。
12月12日,“翻译与国际传播”课程主讲教师唐青叶和张珊珊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组织选修该课程的2022级英语笔译方向全体研究生及“话语分析”课程部分研究生以“翻译助力中国国际传播——外媒对二十大报告英文版的引用分析”为题,分小组进行线上研讨交流。本次研讨由唐青叶老师主持,80余名研究生和老师参加。课前,主讲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分区域国别组建研究团队,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中文版本和中国官方英译本,再搜集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媒体如何报道二十大,重点考察二十大报告里提到的关键术语在外媒中的使用及其对二十大报告英译版的引用情况,并比照二十大的官方英译版本发现其差异,进一步探究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按照国别区域组成14个小组,借助Factiva数据库和语料库工具,重点考察了中亚、中东、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北美、拉美和澳洲10个区域30余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从二十大开幕到闭幕式之后一个星期的报道情况,系统分析了二十大报告英文版在不同区域和国家的传播情况,唐青叶老师和张珊珊老师从专业角度对同学们的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
各组同学围绕外媒对二十大的解读、原文引用、某些中国特色词汇的使用语境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精细全面的分析,如“中国共产党”“台湾问题”“统一”“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英文表达、以及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背后的意图等。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强的文献资料搜集检索能力、对外媒语言使用的批判性意识和思辨能力,通过比照外媒报道与中国原话语的差异,指出了中国特色话语在国际媒体中的引用特征和传播趋势,针对外媒对中国的某些误读、误解、歪曲或抹黑也深入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今后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和国际传播能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建议。
唐青叶教授高度赞扬了同学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表现出的文本细读和研究能力,对外媒语言使用所具有的高度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对其交际意图以及媒体立场的深度剖析。张珊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建议:第一,要意识到国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际新闻报道。第二,我们要关注新闻稿件的来源,不同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也各有不同。第三,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翻译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今后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立志传播好中华优秀文化,做中国国际形象的捍卫者。
周建军同学说道:“这次研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课堂体验。通过各组的汇报分析,以及自己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我们能够了解外媒如何报道二十大,外媒报道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以及其背后的意图。同时,我们也更加明白翻译在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谈灵婧同学说:“这次课程研讨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学们用各种工具分析收集的数据,同时,老师深刻的点评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也很有启发,在翻译与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中外话语体系的差异,需要深挖各媒体背后的立场态度和动机,拓展国际视野,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有深度。”
依托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已统筹建设覆盖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三个学段的课程思政体系,精准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三进”工作总体要求,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从本科课程到研究生课程,每位教师行动起来,以课程为依托,挖掘不同学段外语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素材,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掌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许婧